close

別叫孩子圓你的夢

有位媽媽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警察來到時她振振有詞地說,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才會把孩子打成這個樣子。我看到這則新聞非常恐懼,這個觀念很錯,孩子一定要先是鐵,打了才會成鋼,如果根本不是鐵,打死了也不會成鋼。父母不能不論孩子本質是什麼,就一味要求他和別人一樣,更不能因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去痛打孩子。

時候未到 要求太多變成壓力

孩子開竅的早晚有基因上的關係,如果父母小時候就是學習比較慢,那麼現在孩子學得慢可能是他成熟得晚的關係,不是他的錯。成熟晚並不代表笨,只表示時候未到,當他成熟後可以和別人做得一樣好。

「成熟」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發育好了,孩子自然會做,在成熟之前要求他是強人所難,任何事情超越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太多的壓力孩子會恐懼而逃避,學習的效果反而不好。每個人大腦成熟的時間和快慢是不一樣的,很多大器是晚成的。同卵雙胞胎的大腦造影圖片也顯示雖然來自同一個家庭,但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仍然不同,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因此,父母不能拿孩子跟別人比,他的基因跟別人不同,後天的環境也不同,這樣比不公平,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該鼓勵他,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非常好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屋,卻不能替他們的靈魂找房子,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

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更不能被昨日的你所耽擱。

任何事情不論多微小,只要超過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過長、過大的壓力會殺死海馬迴的細胞,使孩子的記憶衰退。不要叫孩子圓你的夢,因為那是你的,不是他的,更不要常說「你讓我很失望」,這種話只會使孩子放棄自己。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當一隻狗怎麼做都不能改變環境時,牠會放棄嘗試,到後來環境改變了,牠有機會可以翻身時,牠也不會去做,因為牠已經習慣牠的悲慘了。

別輕言失望 別讓孩子放棄自己

「先前的經驗會決定後來的行為」,這是我們最害怕的地方,看到現在小學生也要上大夜班就深覺台灣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如果我們百分之七十五的國小三、四年級學生放學後不是回家,而是去補習班,就難怪最近的調查發現國中以上的人,五個有一個曾經想過自殺。紀伯倫的話是對的,孩子透過我們來到人間,但是他們不是我們的化身,不要因昨日我們的觀念去限制明日他的發展。

(作者洪蘭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9/11/11 聯合報】

...................................................

我有鐵飯碗,我不快樂

閱讀日前洪女士寫的文章〈選擇鐵飯碗,錯了嗎?〉我忍不住有些話想一吐為快。

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我是「人人稱羨」的國中老師,不過,我不快樂。每天看到那群叛逆期的孩子,我的頭就痛得不得了,或許表面上,我是一個受歡迎的「麻辣鮮師」,但事實上,我最大的願望是周休二日快點來、學期快結束、學生趕緊畢業吧!

我的母親和洪女士一樣,是一個堅強的傳統婦女,以為只要辛苦賺錢,養大孩子,我們這個陰暗的家,就能得到「太陽公公」熱情的眷顧。所以,她用盡方法「規畫」我念師大、我的大妹念護專,還好我的小妹在兩個姊姊的抗爭之下,終於可以照著自己的興趣念「商業管理」。

十多年過去了,我是一個生活穩定的「憂鬱教師」;大妹每天在「負壓病房」做著乏味的護理師;而小妹在某企業做著工作辛苦、薪水微薄的採購員。

三個姊妹面對家庭、工作各有各的難處,都有吐不完的苦水,所不同的是「小妹沒有怨言」,她知道必須承擔自己所做的抉擇。

天下父母心,但是「為你好」三個字實在是太沉重了。目前我認真工作,努力生活,也一直找方法發展「第二專長」,我知道,與其自怨自艾,倒不如想辦法擺脫這種遺憾。而我也想辦法愉快的度過每一天,我用身教教導我的孩子,讓他們有樣學樣,從廣泛的閱讀、多樣的活動中找尋自己的興趣,將來他們有幸將工作與興趣結合,就是我最大的安慰。我當然也珍惜目前的工作,畢竟這份工作提供我穩定的經濟來源,我真該感謝冥冥中的安排。

【聯合報╱黃樸如(台北三重)】2009.11.11 03:22 am

*******************************************************************************************

這兩篇文章讓我非常心有戚戚焉

"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是許多父母的期望   但當期望變成過大的壓力  對孩子來說真的不是好事

最近新班教了一個小一的學生  注音符號偶爾還會拼錯音的他  英文的聽說能力還不錯

但教到文法時  小一的學生理解力明顯不足  簡單的be動詞概念  對他來說像是無字天書

聽不懂也不知道怎麼運用    我花了很大的心力才讓他了解    但弄的他挫折感頗重   我也難過

但我還是必需得教  為什麼  因為媽媽對他期望很大  希望他從小英文就要好

 

之前有位家長的小孩  媽媽對她期望很高

三歲就讓她學注音  學國字  學數字  要她拿筆學寫注音和數字

該唸小班的年紀硬讓她去唸中班   該唸中班的年紀在讀大班  大班畢業了要她去考小一提早入學

沒考上再換個園所讓她讀大班  每次看到小小的她在拿筆寫一排排的國字  就替她感到難過

有一次有個家長拿了張小二的數學考卷來   她看了看  很快就算出了正確答案

那位家長露出了非常驚訝的表情  大聲讚美小朋友怎麼那麼聰明  媽媽是怎麼教的??

只見小朋友媽媽臉上儘是滿滿的驕傲  開始說她是怎麼"培養"她的孩子

看到這一幕  我一點羨慕也沒有  我只替孩子感到難過  她該是開心玩耍的年紀卻沒有享受到快樂

天天都在寫字算數學  她臉上沒有小朋友該有的天真笑容

對!!  她是很聰明!!  但她以後呢  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  有必要這麼小就這樣"培養"她嗎??

 

在培養孩子成就某一方面的專長時  很多父母真的會關心這是不是孩子自己喜歡的呢?  亦或只是自己喜歡??

如果親子有共識  一拍即合當然很好  如果孩子不喜歡  硬要他去學  真的是苦了孩子累了父母

台灣的教育已經夠畸形了  再在孩子身上加上無形的壓力  難怪我們的孩子越來越不快樂

從英英姐姐上了小學之後  我有越來越多的感慨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要孩子單純快樂的學習   真的很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iona 的頭像
    Fiona

    Fiona的生活點滴

    Fi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